文/童馨欣
國家經費的主要來源,就是由「納稅」而來,我國憲法第十九條明文規定:「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國家要有建設、人民要享有福利,國民就應誠實的納稅,才能「取之於人民、用之於人民。」每年五月,就是報稅季,它攸關你我的稅金如何被運用。占中央政府總預算近九成、約一兆七千億元的行政院,旗下34個部會,明年度的「關鍵績效指標」(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也是在今年五月提出;政府明年要做的事、要花的錢,都在近期擬定。
依《商業周刊》展開近兩個月的獨家調查結果,內容荒腔走板,319項目多不關鍵、不績效,也沒指標,就以財政部來說:以完善財政、國有土地的管理為KPI目標,雖是財政的任務,但相應的指標卻流於細鎖化,無法有效達成目標。例如撥用國有地只設一個七千筆的目標值,難怪前雲林縣前財政處長認為,不知為何而撥用,若只想達標,反可能製造蚊子館。身為審核績效指標的財政部長張盛和,怎麼可以閉著眼睛,訂定下連地方財政處長都看不下的目標呢?真是隨便做做,反正無人可管。
財政部的KPI有許多改善行政效率的項目,但拿來跟新加坡相比較,同樣是推動E化,我們的財政部KPI是無紙化通關二萬件、電子發票開41億張、資料開放累計100項等等,重視的是做多少;相對的新加坡則是企業申請電子檔申報在10分鐘內取得的比率,海關電子申報在10分鐘內處理的比率、民間退稅14天內完成比率等等,重視的是效率。政府機關的效能真的是高下立判!
新加坡提昇稽徵效能的KPI是「每一美元稅收的稽徵成本」,而我們的財政部在「維護租稅公平、提昇稽徵效能」,卻為讓公務員辦公也開心,靠「整修辦公廰舍」來促進,這樣的政府部門只會花錢,身為薪資階級的納稅人不生氣嗎?我們可是省吃儉用把錢拿來繳稅的。
財政是政府體制的重要一環。掌管國家的收支兩端,與人民的權利義務,以及政府的施政措施息息相關,在民主政治的發展史當中,稅收與財政更時常是觸發民主改革的重要因素。財政部KPI徒具形式,而行政執行虛耗空轉,財政部長還能穩坐吹著冷氣泡腳辦公嗎?孰能忍孰不能忍!
(本篇著作及新聞,若有侵犯您的權益,請留言或通知我們會立即刪除,感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