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社論 (176)
- Dec 05 Tue 2017 12:28
為什限制出境需要法律依據?
- Nov 02 Thu 2017 11:38
加泰隆尼亞爭取獨立之省思
- Sep 27 Wed 2017 01:41
林騰鷂專欄:過時不宜法制不修不行
- Aug 05 Sat 2017 11:56
檢察官蕭永昌:喊水能結凍 檢察首長當慎言
- Jul 26 Wed 2017 21:02
觀點投書:解嚴30年 民主法治倒退嚕
- Jul 25 Tue 2017 15:29
轉型正義與道歉沒有時空限制
行政院日前通過《國家人權博物館法草案》,將以威權統治時期人權為典藏重心。有學者認為應該關心所有台灣的人權問題,不該侷限於蔣介石父子時代;然而,也有學者主張「要談國家人權,必須是同個時代、同個統治權才能談」,「要求國家政府道歉賠償,這個國家政府要有延續性才有可能」,否則如何要求荷蘭等國道歉賠償?雖然我們沒有見到比較完整的論述,不過,大致上可以看出爭議在於轉型正義與道歉的時空正當性與可行性。那麼,究竟國際上是如何進行的?
最具戲劇性的道歉是日耳曼國王亨利4世(Henry IV),據說他為了化解政教衝突,於西元1077年赤腳在雪地站了3天,懇求教宗格里高利7世(Gregory VII)原諒。教宗若望保祿2世(John Paul II)是史上道歉最多的人,總共為天主教所犯的錯賠罪超過100次,包括因為宗教審判而死的猶太人及婦女、死於十字軍的回教徒、以教會名義征服拉丁美洲、教友涉入非洲黑奴買賣、對於異端者的火刑、無視猶太人被納粹滅種、教士的性侵犯、以及惡名昭彰的原住民族寄宿學校。當然,最有名的受害者是天文學家伽利略。
- Jul 07 Fri 2017 11:37
蘋中信:郭董釋放的政治訊息(謝金河)
- Jun 30 Fri 2017 17:09
稅怎麼那麼黑?
- May 22 Mon 2017 14:11
張藥房啟示錄(張國財)
內政部長葉俊榮於5月16日表示:內政部與苗栗縣政府已取得共識,苗栗大埔張藥房要「原址重建」了!
想當年(2013年7月18日),時任苗栗縣長的劉政鴻,趁大埔自救會北上抗議的「天賜良機」(劉政鴻語),怪手三兩下就將張藥房等四戶房屋給夷為平地!兩個月後的9月18日,張藥房老闆遺體在距家200多公尺的大埔橋下排水溝渠被尋獲; 2014年1月3日,台中高等行政法院認定內政部及苗栗縣府強拆張藥房等四戶違法,但未判准原住戶還地、恢復原狀的請求,更一審以及政黨輪替前夕的2016年4月22日的更二審仍判請求還地的張藥房等四戶敗訴;然後,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團隊走馬上任了,「還地」之訴一再吃敗仗,「原址重建」談都無從談起的張藥房,終於乍見曙光!
- May 17 Wed 2017 12:17
觀點投書:難以再見蔡政府謙卑的可能
蔡政府上任前承諾要一再謙卑,也表示歡迎人民拍桌表達意見。上任後風波不斷,導致許多團體都已拍桌抗議、凱道陳情,但即使這些陳抗事件每日上演,蔡政府卻絲毫不為所動。日前的一句「我已經聽到了,要人民不用再大聲」,此言一出更引起輿論譁然。
- May 03 Wed 2017 01:07
司法改革勿變成強制搶錢(莊勝榮)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近2個月,正面加分的議題,例如再議限兩次、妨害名譽除罪化及設立科學之鑑定機關等。爭議中的議題,如參審制或陪審制、法庭直播及大法官審查個案。扣分的議題,如兼職法官制、裁減最高法官員額、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任命及民、刑事案件強制代理及強制辯護。這些議題十分之八九都需修法,甚至有些需修憲,而這場司改會議,最需參與的是立委,反而缺席,將來修法絕對面臨嚴酷挑戰。
司改會議近來拋出震撼彈,將來所有民、刑事案件一律採強制代理及強制辯護。希望這是假議題,萬一成真,在立法院絕對過不了,理由很簡單,這麼粗糙之方案,只不過解決律師案源問題,無法滿足民眾需求,反而傷了當事人荷包,而且剝奪《憲法》之訴訟權。不在民眾之法律常識教育著眼,不在調解功能之強化,反而在「錢」上動腦筋,這難道是全民要的司改嗎?
- Apr 29 Sat 2017 22:46
看不到也花不到!2015年台灣家庭每戶平均資產1123萬元
行政院主計總處今(27)日上午公布「國富統計」,受到土地公告現值調升影響,2015年底國富毛額244.11兆元,較上年底增加11.61兆元或4.99%,國富淨額198.22兆元,增加10.64兆元或5.67%。其中,家庭部門平均每戶淨值1123萬元,光房地產便佔557萬,較前一年增加31萬元;平均每人淨值405萬元,也較前一年增加14萬元。只是這樣漂亮的數字,對民眾而言恐怕是看不到更花不到,只能算是紙上財富。
主計總處表示,我國2015年底國富毛額升至244.11兆元,比前一年增加11.6兆元或4.99%;主因土地因公告現值逐年調升,致增加6.83兆元,另因國外證券投資增加,金融性資產增加4.5兆元。2015年國富淨額為198.22兆元,較上年底增加10.64兆元或5.67%。
- Mar 02 Thu 2017 00:33
自由廣場》〈林保華專欄〉台灣須面對兩個中國的脅迫
- Feb 18 Sat 2017 09:57
為錢建榮,林若亞喝采
- Feb 18 Sat 2017 09:23
李開復:錯過Uber 台灣會很危險
Uber於2月10日暫停在台服務,此前Uber宣布決定時,創新工場董事長暨執行長李開復就曾在臉書表達擔憂。為此,記者進一步專訪他,深入談Uber將對台灣乃至世界帶來什麼影響。他提到,Uber不只提供類計程車服務而已,未來自動車、無人駕駛及共享經濟將密不可分,將改變人類出行模式;現階段共享經濟也已改變送貨、送餐等模式及成本,台灣不能拒之於門外,錯過這次革命。
- Nov 01 Tue 2016 13:05
「加害者幾乎都是公務員」學者:台灣政治迫害非常體制化,但社會和民眾不在意
- Sep 09 Fri 2016 14:04
高教震撼彈! 蔡拋「先出社會再上大學」
總統蔡英文昨出席青年政策論壇,拋出18歲不必急著念大學,可先工作,而這一項政策的推動措施,已經送往行政院研議中,最快將在2017年定案,對此不少師長和學生都表示贊同,但也直接點出,台灣人舊有的文憑教育觀念很重,這項政策對一般家長而言是否可以接受,恐怕才是最大的難題。
17、18歲高中的7月第1天都要在考場中度過,才能邁入人生下個階段,但現在,這樣的「公式」,可能要改變。
總統蔡英文:「在18歲之後,不要急急忙忙去考大學,先去體驗這個社會的一切,去工作去NGO裡面作志工。」
總統提出,高中畢業不用急著念大學,對高等教育拋下震撼彈,但其實為了扭轉過去文憑式的教育,這項規劃在選前,就是主力政策,對此,教育部長也回應,整個研議的卻已經在進行中。
教育部長潘文忠:「目前跟幾個單位,是在共同規劃,106年會來實施。」
上任之後就開始編預算,因為不管是高中畢業後當志工或是創業,都需要資金,要如何負擔提撥的費用,是政府目前最大的課題,而看在老師和學生眼裡,如何在教育知識上做接軌,才是真正棘手的問題。
亞洲大學副校長柯慧貞:「未來(學生)不是從高中來,從很多的已經...有工作經驗來的,所以我們怎麼樣取材,怎麼樣的甄選,恐怕這些配套方案,都要想清楚。」
台北商業大學陳同學:「出社會吧,就可以知道外面工作在幹嘛,就可以累積經驗。」
政府鼓勵高中之後,培養社會實戰經驗,更能掌握學習目標,但最大的挑戰,恐怕還是國人就有的升學教育觀念,要怎麼推動和實施,都還有待觀察。(民視新聞林姍亭、黃啟豪台北報導)
- Sep 09 Fri 2016 05:51
書劍集》註定模糊的兆豐銀案真相
- Aug 16 Tue 2016 14:49
風評:十年一覺黃粱夢 生死由之特偵組
在民進黨立委提案下,法務部長邱太三正式對外說明,基於「特偵組影響檢察機關內部監督機制;違反行政法上機關與職務不兩立原則;概括條款明訂特偵組事務管轄、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檢察官據有司法屬性、無設置特偵組必要;違反再議程序及案件管考制度」等五大理由,支持廢特偵組,而且若修法順利,在立法院下個會期的。
- Aug 08 Mon 2016 18:10
風評:為高薪族減稅的腦殘政策,讓總統心中再痛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