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司改會核心成員陸續受到蔡英文政府重用,未來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會由那些人、那些團體代表真正民間聲音引發關注,多位法官、檢察官指出,民間司改會既已成為執政團隊成員,若再以民間身分參與,根本是壟斷。
有檢察官直言,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中,必須讓參與的公民團體瞭解律師的真面目,律師本質是營利事業,有些號稱人權律師者,長期為財團提供服務,包括為財團的案子辯護、海外避稅等,如果這樣的律師也以代表弱勢人權、民間團體身分參與,對國家未來簡直是被財團操控。
有法官指出,司改會這次在蔡英文政府拿到許多職位,這些人不只因為曾加入司改會,還有黨派色彩跟大型律師事務所力量,多數大型律師事務所又都承攬財團的案件,這些人提出的司改訴求,與實務界確實有不少分歧。實務界不少人主張,民間司改會既已成為執政者,就不能再自稱民間,應負起政治責任,否則就是有權無責。
中部一位女檢察官以顧立雄在不當黨產委員會成立記者會的表現為例指出,顧表現出來是「專業的傲慢」;她擔心,未來司改會一群人進入政府掌權後,「總統將只是他們操縱的一個布偶」。
有資深法官指出,律師少說幾千個,接近民間司改會權力核心者,就是少數幾個。蔡政府用了太多的同質性人士在司改有關的機關掌大權,改革恐走向失敗,司法改革不能只有「律師觀點」,至少要讓法官、檢察官、人民與律師的觀點融和,才有機會成功。
台大法律系教授陳志龍表示,台灣司法長期被「地下皇帝」掌控,民間司改會在法界人數不到1%,卻在執政上卡位,藉由人脈謀求官職,「司法最重要的是良心,不是當官」,現在卻被一小群人組成的利益權力集團所掌控。
他說,律師和法院有利益衝突,卻可以監督之名把法官送評鑑,還在法官評鑑委員會中扮演重要角色,全世界沒有這麼離譜的事,根本是「球員兼裁判」、還是「超級裁判」。陳志龍指出,新政府應先從解決「司法癌症」、重建司法獨立開始做起。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story/1/1936984
(本篇著作及新聞,若有侵犯您的權益,請留言或通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