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中國時報系 編輯:魏麗萍

 

  • 圖片:中國時報系 編輯:魏麗萍編輯:魏麗萍

世人很難想像,金融海嘯迄今已6年了,但各國仍以「量化寬鬆」的氧氣罩維繫微弱的經濟成長,等待經濟可以恢復到危機前之「常態」,但是「常態」可能已一去不返。因為,維繫過去成長的動力:(1)歐美家庭舉債消費的信心已不易恢復;(2)全球人口成長逐漸遲緩,總需求已減弱。未來長時間,世人恐需接受全球經濟正進入低成長的新「常態」,就是高成長不再是「常態」,長期低迷才是「常態」。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前法國財政部長拉嘉德女士2014年10月在華盛頓喬治城大學與2015年2月在IMF年會演講,均提到「新常態」的經濟為「新平庸」(New Mediocre)。「新平庸」意謂未來經濟將邁入長期低成長或停滯,低通貨膨脹,貨幣長期寬鬆,但量化寬鬆無法帶動就業成長,薪資因而凍漲,全球投資與消費信心將長期不足。經濟平庸若成為「常態」,將因預期因素,影響未來的投資與消費行為,從而成為長期低成長「常態」。

就學理言,振興經濟不外乎三大政策,一為貨幣政策,二為財政政策,三為結構改革,提升產業競爭力。結構改革須有耐心與陣痛,各國努力有限,財政政策在擴充生產性的基礎建設,帶動民間投資,必須編製龐大預算,政治敏感度高,各國礙於總負債對GDP佔比的僵化,政治面不易獲得共識。反之,貨幣政策政治敏感度最低,只要讓央行靜悄悄的印製鈔票,不僅可寬鬆金融週轉,又可帶動貨幣貶值,促進出口成長,先下手為強,至於外溢的貨幣流量造成新興國家股市與匯市炒作的「以鄰為壑」,只能暫時視而不見。

這就是「貶值式」的貨幣戰爭,以及股市脫離基本面,因貨幣效果而反常大漲的緣由。但因各國互相競貶,互相抵消了刺激經濟的效果,最終成為「零和遊戲」,造成財富重分配的雙輸。

其實,台灣早已進入經濟「新平庸」,雖然平庸仍比衰退好,但長期本土投資不足,除房價外,消費者物價與躉售物價逐年低迷,消費信心微弱,必須依賴觀光客加持,薪資因而凍漲。目前中央銀行適度寬鬆的貨幣供給,緊盯出口競爭國之匯率動向,應屬允當,但若要啟動升息,則需謹慎,瑞士殷鑑不遠。瑞士在元月取消瑞士法郎兌歐元的上限,讓瑞士法郎急升,造成瑞士產業重創,淪為2015年衰退國。

除了貨幣寬鬆,台灣以財政手段刺激經濟,由於舉債上限已屆臨界點,空間有限,不若積極從事結構改革,改善投資環境與稅制,引導企業創新,帶動就業與薪資提升,例如當前台灣【薪資凍漲→物價不准漲→廠商不投資→產業不創新→薪資凍漲】的循環模式,應予打破,允許除房價外的物價在2%內調升,才能激勵創新投資。

(本篇著作及新聞,若有侵犯您的權益,請留言或通知我們會立即刪除,感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官逼民反人民當家 的頭像
    官逼民反人民當家

    官逼民反_人民當家

    官逼民反人民當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