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日昨公布最新的世界競爭力排名,台灣表現較去年進步兩名,在61國中排名第11、亞太國家中排名第三,僅次於香港及新加坡。這樣的成績固然值得肯定,但國際排名的進步對很多國民而言,總有一種脫離現實、虛有其表的距離感;消除這種虛、實之間的落差,才是IMD評比的真正意義。

IMD競爭力排名的評比共有四大項目,台灣表現都不錯,包括「政府效能」排名第九、「經濟表現」第11、「企業效能」第14等,只有「基礎建設」退步一名,掉到第18。除了基礎建設外,其餘表現都比2014年進步,值得給自己拍拍手;特別是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三個亞太主要競爭對手都只有中段班的表現。其中,日本從21名跌至第27,南韓排名25,中國則是第22名,顯示我國在過去一年的努力獲得關注及肯定。

多年來,台灣在各項國際經濟評比的表現其實不俗,但社會、產業甚至外資卻越發無感。這種「考試成績悖離實際表現」的疑慮,可能比屢屢拿獎狀的喜悅要嚴重許多。例如若把台灣看做是國際股市的一支個股,則理論上,在競爭力評比名列前茅的情況下,理應要受到投資人的青睞才對。然而,我國外人直接投資(FDI)表現卻長年無起色,在今年的單項評比中排名倒數第14。這種績優股卻沒行情的現象已經很弔詭;韓國競爭力遠低於我國,外人投資金額卻是我國的三倍,更加凸顯成績與實況脫節的嚴重程度。

換一個角度觀察,恐怕也會得到相同或類似的結果。一國的國際競爭力或許有多重定義,但基本是指一國滿足國際市場需求,同時維持並創造國民實質收入的能力。因此,理論上,競爭力愈強的國家,創造國民財富的能力也應該愈高。排名在台灣前面的十個國家,包含美國、香港、新加坡、瑞士、加拿大及挪威、瑞典等,似乎都能符合這個定義,但台灣的競爭力與創造國民財富間,也出現了嚴重的背離與落差。

很多數字都能反映台灣近年實質收入不增反減的問題,最近網路流傳的一篇文章,更做了鮮明對比。這篇文章放了幾張20年前(1995年)報紙的徵人廣告舊照:一家貿易公司的秘書起薪32K,快遞及送貨員起薪30K,而當年台北市信義區的房價是一坪29萬元。20年後,這些工作的起薪幾乎沒變,但信義區的每坪房價早已破百萬。

這種國際競爭力排名上升,但人民的實質收入未顯著增加的「特殊案例」,除了很值得IMD及我們自己的政府好好研究分析外,其背後延伸的經濟與社會不穩定問題,更需要正視。IMD的評比項目無法看出這些不斷擴大中的壓力點,但在今年的報告中已經指出,台灣今年的挑戰在於促進社會凝聚力與社會融合,以及增加就業機會與收入平等,其正是用「警語」來補充評比排名無法顯現出來的問題。簡言之,就業機會增加及薪資成長只是基礎,如何提升不同階層間收入的公平性,以及提升實質的消費能力,更是凝聚社會共識的基礎。

這些評比的「虛」與大家生活經驗的「實」,困擾了台灣十年。過去評比成績一好,政府就大肆宣傳、沾沾自喜,表現退步就怪在野黨怪環保,這一、兩年可能逐漸感受到社會早因這種虛實背離的問題而冷眼相對,因此相對低調。這是好的開始,但淡化國際評比的重要性充其量只是避免引發爭議,仍無助於問題的改善及化解。因此,仍期勉權力在握的當政者負起責任,盡全力消除這種虛實背離的落差,讓績優股獲得投資人的支持,讓競爭力的果實讓全民共享。

(本篇著作及新聞,若有侵犯您的權益,請留言或通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官逼民反人民當家 的頭像
    官逼民反人民當家

    官逼民反_人民當家

    官逼民反人民當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