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印度財政部長對外宣佈印度的經濟快速成長,預期2015年GDP成長率為8.5%,並將去年的經濟成長率調高到7.4%,號稱追上了中國,
將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顯示新總理上任,未來經濟發展前景一片大好。
數字公佈後,各界一片質疑之聲,最後官方解釋是統計方式更改,在國民總生產的計算中,對製造業的產出不再用出廠價為計價標準,改以零售價計算,使GDP提高,並且恬不知恥的為之辯護。
事實上,國民所得計算時,批發業、零售業的附加價值都已計入國民生產值之中,以零售價計算製造業產出,三者的產值重複計算,GDP自然虛增。
如此一來,印度的經濟數字造假,完全曝露在世人眼前。
無獨有偶的是去年12月初,維基解密公開的文件中指出,有北大經濟學博士背景的中國李克強總理2007年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時,
曾對外國友人指出中國的經濟數字不可靠,要看:用電量、鐵路貨運量、與貸款額,至於GDP,僅能供作參考。大陸的經濟學者指出,若是將每年公佈的中國統計年鑑中,
31個省的GDP數字加總,均大於全國的GDP,數字根本合不攏,如去年多出4.7兆人民幣,前年也超出了6.1兆。同時,全國GDP的統計也一直被質疑,
今年5月花旗銀行根據克強指數用電量、貨運量、貸款額、與工業產出估計,指稱中國官方公佈的第1季7%GDP成長率高估,實際數字應在6%以下。
不過,當克強指數曝光後,這些數據也開始出現造假,不那麼可靠了。
近日,華爾街日報則指出,有些機構對中國第1季GDP估計更為悲觀,其中最低者僅3.6%。
前大陸國家審計署副署長董大勝曾指出,過去幾年中國經濟數據造假嚴重,搞的有些太高了,需要逐年消化。
世界各主要國家經濟統計造假者頗多,澳洲媒體就曾指責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官方GDP的高成長率有問題。
日本的野村證券也曾指出官方GDP成長與它們的數字有巨大差異。2011年英國的媒體也曾指出官方的出口數字至少有90億美元虛報。
當然,2001年希臘為加入歐元,虛報其財政赤字佔GDP的比例低於3%,引發日後歐盟的希臘危機,更值得一提。
台灣早年經濟統計的可靠度與及時性,在國際上頗受好評,但進入21世紀後,就每下愈況,與部份國家比,亦不遑多讓。
扁朝台灣失業率大增,將部份失業者列入想找工作而未找工作者的非勞動力項下,以減緩社會衝擊。
而近年來,某計量經濟學背景的財經首長指示主計處修改GDP計算方法,讓2013年第4季的GDP成長率大增,將全年成長率先拉到2.11%,再調整為3.09%,成為亞洲四小龍第二名,
2014、2015均號稱為四小龍之首。問題在於虛飾的數字與實質經濟脫節,官員們雖然再三強調經濟成長,自我感覺良好(有人說是自己在騙自己),人民卻多漠然無感。
政治人物愛好操弄經濟數據,西方稱為數據按摩(statistic massage),若弄過頭成為數據開刀(statistic operation),則公信力盡失,危矣!
(本篇著作及新聞,若有侵犯您的權益,請留言或通知我們會立即刪除,感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