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諾貝爾醫學、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等獎項一一公布,最後一項經濟學獎也在 12 日揭曉,2015 年經濟學獎頒給了英美雙重國籍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迪頓(Angus Deaton),
迪頓獲獎在於其對消費、貧窮以及福利制度的研究。
在制定經濟政策之前,無論是福利制度抑或是減少貧困,首要需瞭解的就是個體的消費選擇,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認為,迪頓的研究加強了這樣的認識。
在 1980 年代,迪頓與米爾鮑爾(John Muellbauer)即以所有商品的價值與個人收入,發展出對於不同商品需求的預測系統,如對衣服需求預測的微分方程、對食物預測的微分方程,
每個方程顯示了特定商品需求對所有商品的價格變化,而這樣的系統幫助政府在制定諸如食物增值稅(Value Added Tax,VAT)或降低特定族群所得稅等政策時,
能夠瞭解改革對於各種商品或不同社會群體所會造成的得失。
在 35 年後,該需求系統仍為其他研究學者所承繼與更新,並持續作為經濟政策效果研究、價格指數建構以及跨國、跨期生活水準比較時的圭臬。
重新為經濟學衡量貧窮水準
社會群體的花費與儲蓄的相互作用,可推估出整體資本形成與景氣循環的影響,然其在研究生涯中期發現,
傳統總體經濟理論收入與消費的直接加總與實際情況有所差異,忽略了個體間的變異,迪頓轉以個體如何根據所得調整消費來計算總和,
這樣的研究方法現今仍為不少現代總體經濟學者所採用。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頌詞稱,迪頓的研究連結了個體的選擇及其總和的結果,讓現代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與發展經濟學呈現不一樣的風貌。
而迪頓最重要的得獎關鍵在於他爾後花費數十年的時間致力於家戶調查,來衡量開發中國家的生活水準與貧窮程度。
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秘書長 Torsten Persson 表示,迪頓的研究使得其他研究人員甚至
如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國際組織去重新審視貧窮的標準,或許就是其實至名歸且最為重要的貢獻。
添增經濟學的人性關懷
挪威經濟學院教授 Ingvild Almas 表示,印度政府已透過迪頓的研究改變對貧窮的衡量方法,進而影響了政府的減貧政策,如印度對窮人的補貼政策,
根據研究結果擴展到原本未在定義之內的貧窮家戶,使他們得以獲得補貼購買生活必需品。
迪頓在得知獲獎之時,表示十分高興委員會對於這個獎項的決定是奠基於對全球貧窮人民的關懷,他表示,全球極端貧窮的狀況將會持續下降,
但這並不是自己盲目樂觀,在印度成人與兒童的健康問題都獲得長足的改善,不過,該國仍有一半以上的兒童依舊營養不良,
對世界上許多人來說,事情仍舊是非常糟糕。
或許在諾貝爾獎頒獎全球鎂光燈焦點下,未來這類議題將為更多人所關心。
瑞典皇家科學院推崇迪頓獲獎的三個成就,如同迪頓的研究史,從 1980 年代在消費預測系統的著力、1990 年代在消費與收入之間關係的探究,
再到幾十年來對生活水準測量的投入,以及發展中國家家戶以及貧窮狀況的調查,這次獲獎,積累的是迪頓大半輩子的研究心血,而今迪頓獲獎已年屆古稀。
回望過往,也有不少諾貝爾獎的得主、甚至至今尚未獲得獎項的學者先進默默在自己的領域深耕,不僅是知識領域的追尋,更是對全人類福祉的追求,
感謝他們對學術、對全球所做出的貢獻。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15
Princeton economist Angus Deaton wins Nobel for work on poverty and ine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