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補助年年發,百億如流水,但我們發出的錢究竟是否有助於化解少子化的「國安危機」?
政治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蔡培元研究的領域為社會福利、家庭與兒童,他認為,根據科學研究,生育補助對於增加生育率的影響不大,政策效果非常小,他個人也不贊成台灣試圖以發錢方式達到提升生育率的目標,加強「托嬰環境」反倒是當前最迫切的藥方。
缺乏平價優質的托嬰方式 爸媽切身的痛
蔡培元認為,政府當前發放每胎補助幾千到上萬、育兒津貼每月數千元,對於昂貴的育兒成本而言,助益並不大,因為多數年輕父母還是面臨逾半薪水要用於支付托嬰費用的困境,而歸根究柢,此一困境源自台灣整體經濟環境不佳、薪資低廉、工時長,而缺乏平價且優質的托嬰環境,則是眼前最急迫的問題,因為2歲以前的寶寶要由誰照顧,才是父母最在乎的問題。
公托供不應求 逾9成家長另尋托嬰管道
那麼,究竟當前的托嬰環境如何呢?以普遍認知托嬰社會環境相對較佳的台北、台中、高雄三都為例,2014年台北市有91167名0-2歲嬰兒,但透過合法公托、私托、居家保母3種政府立案登記方式托嬰的有8826名寶寶,只佔9%,台中則佔11%、高雄8%,而這些採合法管道托嬰者,其中高達6至7成是由費用最為昂貴的「居家保母」照顧。整體而言,還有很多寶寶是由父母、祖父母或親友帶,或由未合法登記的私托、黑牌保母照顧。
事實上,多數父母選擇將寶貝交由居家保母照顧,不是偏愛保母,而是公托中心根本排不上號碼,私托中心大堆頭照看的價錢又不比「1位保母照顧少數嬰兒」的保母便宜,而且私托規定須在傍晚時間接回寶寶,常態性加班的上班族很難配合此一作息,因此,不如直接請一位可以信賴的保母照顧,不僅更划算,也更方便。
相對便宜的公托有多難排?據各縣市社會局統計,至2015年為止,候補人數台北有823人、台中100人、高雄669人,這還不包括那些見到排隊人數爆炸而放棄登記的父母,有媽媽這樣調侃:「公托根本就假福利啊」、「等排到孩子都長大了吧!」
北市婦幼科長杜慈容不諱言,要排上號真的很難,因此,北市規定每名嬰兒只能排隊登記1家公托,同時推出「社區公共保母」制度,以小型的公托中心取代動輒數十人的托嬰中心,借此加速托嬰中心的建置,改善「托嬰難」的問題,然而,政府改善速度始終趕不上爸媽們對公托的急切需求。
托嬰津貼杯水車薪 家長經濟負擔大
此外,北市提供家長每月5500元的託嬰津貼,但實際上,每月送托均價為11000到21000元之間,因此,家長每月仍需自掏腰包5000到15500元,對一般年輕夫妻而言,是帳面上一筆不小的開支;台中市的育兒津貼每月2000到3000元,家長仍需負擔近萬的費用,高雄也差不多。若連社會福利較完善的台灣三大都會(占總人口約1/4),都缺乏足夠的平價優質托嬰環境作為爸媽的社會支持系統,其他縣市就更不用說了。
在托嬰費仍是父母不可承受之重的前提下,政府若預期發放一次性的生育補助就能增加生育率,只能說想法實在太過天真,不如將這筆經費轉而用於增加「平價」與「優質」兼顧的公營托嬰空間,這種「投資型」的財務支出可惠及下一代、下下一代…,具有更長期的效果;但當前政治人物卻持續加碼一次性的生育補助、壓縮公托中心的建制資源,讓現階段絕大多數爸媽長期為了托嬰問題而頭痛,這是台灣生育率低落的其中一塊問題拼圖。
北歐政府做家長後盾 生育率高出台灣一大截
當台灣的生育率持續在低點徘徊, 2013年平均只生1.1個寶寶時,瑞典、挪威等北歐國家的生育率已逼近2人,接近人口替代率2.1的標準。蔡培元分析,主因就在於北歐政府在職場與家庭條件上,都給予家有嬰幼兒的家長友善的支持後盾,不僅強化公立的托嬰、托育、公共保母等措施,同時順應女性自主的時代觀念,鼓勵女性在保有職業前景的前提下生育孩子。
面對少子化問題,發放一次性的補助或是對政府而言是最不費力的方式,但這樣的政策是否切中民眾的需求?是否達到提升生育率的目標?從研究的結果來看,答案已相當明顯,因此,站在政府的高度,為民眾打造更適合生育的環境,才是政府未來應該持續努力的目標。
(本篇著作及新聞,若有侵犯您的權益,請留言或通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