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8
國內食安問題連環爆,從2011年的塑化劑事件,2013年的毒澱粉事件、胖達人香精麵包、瘦肉精美牛、進口米混充台灣米、棉籽油假冒高級橄欖油、使用基因改造黃豆的加工食品、含防腐劑的脫水食品、茶葉殘留農藥……到今年的餿水油事件,這一連串事件砸了台灣「美食天堂」的國際形象。
就連以製造黑心產品聞名的中國都對台灣「另眼相看」,上海食監局揚言未來廠商再銷售台灣的食品都必須提供「合格證明」,但問題是︰這次出包的強冠公司還是有國家掛保證GMP認證的(儘管禍首「全統香豬油」並非GMP認證商品),若消費者不健忘的話,應該還記得去年涉入假油事件的味全公司董事長魏應充,案發時竟然還是GMP協會的理事長!
微笑標章淪為笑話,食品GMP認證制度成為眾矢之的。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全名是「良好作業規範」,顧名思義,是一種注重製造過程中產品質量與衛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早在1960年代,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先後實施了藥品和食品GMP制度,開全球風氣之先。
台灣在1982年開始推動藥品GMP制度,由於實施整廠自主管理,輔以嚴格的罰則,成效獲得肯定。至於食品GMP認證制度則是由經濟部工業局從1989年開始推行的,但法規鬆散,罰則不具嚇阻力,嚴謹度明顯不如藥品。根據現行規定,食品GMP分為廠商和產品認證兩大類,只要單一產品驗證通過就核發GMP標章,於是形成了非GMP廠卻給GMP標章,或者是GMP廠存在非GMP商品,名不副實,誤導消費者。
食品GMP認證一再出包,問題就出在「球員兼裁判」,GMP協會理、監事由國內幾家食品大廠把持,形同禁臠。點進食品GMP官網,甚至找不到現任理、監事名單,政大法學院副教授劉宏恩就形容GMP協會是「不官不民,卻也又官又民,出了事沒有一個明確的究責對象。」
食品大廠義美從3年前就不再參加GMP,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透露,他一再呼籲GMP應納入消費者團體,讓運作透明化,「就算只有一席,開會時大家就不敢隨便亂來。」無奈即使他親自出馬遊說立委,卻始終未獲得正面回應,原因無它,因為這些GMP食品大廠正是民代的選舉樁腳,也是立委政治獻金一大來源。
無論是政府官員或GMP協會人員均矢口否認GMP協會存在「球員兼裁判」的問題,這也難怪由經濟部工業局所擬定的「GMP精進方案」,將改革重點擺在「全廠同類產品全數驗證」,而非「運作透明化」,也就是說,未來廠商同條生產線如果有10項商品,必須10項商品都符合驗證標準,才能獲得GMP認證。然而,這項「GMP精進方案」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幾乎可以斷言未來GMP認證食品出包是遲早的事。
從這次餿水油事件不難看出,官員看重「政治正確」遠甚於「消費者健康」。打從事件爆發,官員的第一個反應是急著「縮小打擊面」,以期早日「收拾戰場」,以免拖累年底九合一大選,以致於出現了食藥署長葉明功所謂「劣質豬油未必傷身」的無厘頭式發言。
又或者是官員話說得「義正詞嚴」,等風頭過後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例如去年涉及假油案的大統公司,原本遭重罰18億5000萬元行政罰鍰,但就在今年7月,司法還沒宣判確定之前,衛福部就以「一事不二罰」為由,宣布撤銷此一鉅額罰鍰,仿佛是急著在幫業者解套,此舉不僅打擊基層稽查人員士氣,也讓黑心業者更加有恃無恐!黑心食品問題連環爆,其來有自。
資料來源:http://www.worldpeoplenews.com/editorials/2014-09/5980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