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醫院人事成本僅成長約3%
〔記者林惠琴、吳亮儀/台北報導〕「人手不夠,花花班還是存在!」一名護理人員無奈地說,晚上十二點下班、早上七點上班的畸形班表並未消失,但現在院方擔心勞檢,會要求固定時間打卡,再繼續工作。雖然健保總額每年成長三%至五%、且近九成醫院收支有結餘,健保署近六年還給醫院護理補助款逾九十億元,但近三年醫院的人事成本僅成長約三%,簡直九牛一毛!
醫改會研究員李芸婷表示,超過一半醫院拿錢卻未增聘護理人力,甚至部分醫學中心的護理人員不增反減,該會發現,相關款項曾遭院方濫用於旅遊、餐會等吃喝玩樂項目,未實質回饋給基層員工。
政府補助款「看得到,吃不到」不打緊,重點是工作量還增加。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護理人員缺口約五千名,國內病床從二○○四年的十四萬三三四三床,成長至二○一二年超過十六萬床,二○一三年首次下降,但同期護理人員年增率卻從九.四八%降至三.四八%,平均每名護理人員照護的病床變多了。
衛福部並統計,二○一二年,國內每千床醫師數兩百五十四名,遠低於香港的四百五十名,各科醫師每週平均工時達七十二小時,國衛院調整為六十八小時去做推估,住院醫師不足人數達四百五十八名;以四十二小時計算,更是短缺三千零五十五名。
造成出走潮 「五大皆空」更惡化
醫勞盟理事長張志華指出,醫療核心價值是「兼顧醫病雙方應有的權益」,醫護人員短缺,工作吃重,患者照護品質也下降。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師說,健保吃到飽是醫療服務量擴張主因,但努力工作又無法獲得回饋,只能改走「涼」一點的科別、自行開業,避免被醫院壓榨,但也導致了「五大皆空」更惡化。
楊志良︰改變醫院經營結構才有解
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教授楊志良認為,醫院經營權在財團手中是癥結,健保將錢給醫院,但醫院不轉給醫護人員也沒辦法,唯有董事會新增基層員工與病人代表,改變醫院經營結構,才有機會改變現況。
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楊漢湶則表示,近三年醫院人事成本平均成長約三%,近年醫師薪資確實較沒有調整,但護理、醫事人員均在逐步提高;衛福部強調,已透過醫院評鑑加強把關,要求提高護病比,並積極討論其他可行方案,要改善醫院員工血汗處境。
(本篇著作及新聞,若有侵犯您的權益,請留言或通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