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8日彰銀將再度改選董監事,這一年來,台新金控為重掌彰銀經營權卯足全力。
而這次彰銀董監改選是在政黨再度輪替後,民進黨政府對彰銀抱持何種態度?
2017/02/11 出處:財訊雙週刊 第 522 期
曾任行政院副院長、現為總統府資政的吳榮義,最近突然對彰化銀行經營權問題表達意見,他說政府應按承諾處理,當初是民進黨訂定的政策,得標彰銀的最大股東,財政部會支持其經營權,馬政府執政後被翻盤,現在民進黨重返執政,對此又不履行承諾,這樣不對,應該把彰銀經營權還給台新金控。
吳榮義指出,2005年台新金成為彰銀最大股東,連續3屆改選,政府協助其取得過半董監席次,不了解為何在馬政府時代的財政部長張盛和沒有遵守契約,才有今日紛爭;吳榮義表示,政府按當初契約走就行了,台北地方法院也判定雙方契約有效,政府不能失信;他直言,泛公股就算是政府,哪有政府出面徵求委託書的?
今年6月8日彰銀將再度改選董監事,這一年來,台新金控為重掌彰銀經營權卯足全力。而這次彰銀董監改選是在政黨再度輪替後,民進黨政府對彰銀抱持何種態度?
為捍衛馬政府政策,國民黨立委在彰銀改選前頻頻給行政院長林全下馬威。立委費鴻泰質疑,行政院不讓財政部徵求委託書,是有意放水讓台新金拿回經營權;金管會前主委曾銘宗也批行政院罔顧公股權益,違反公司治理。彰銀改選前,不但官股與台新金交鋒,連朝野政治人物都捲入其中。問題要從14年12月8日的彰銀經營權之爭說起。
吳榮義:把彰銀經營權還給台新金
時任財長的張盛和全力捍衛公股權益,媒體報導當時的財政部次長吳當傑打電話給券商,要求委託書徵求業者必須為官股徵求委託書,幾乎所有券商都站在財政部這邊,甚至傳出彰銀另一大股東龍巖集團也遭查稅威脅,這些傳聞財政部全盤否認;但結果是財政部在彰銀董監改選大獲全勝,拿下4席一般董事、兩席獨董的過半席次,搶下彰銀經營權,也讓彰銀爭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雙方對簿公堂,監察院也介入調查。
在監察院調查報告中,台新金取得彰銀經營權到底是一次性或持續性?當時的財政部長林全稱屬持續性承諾;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吳榮義也說民間願意以如此高價投標,不可能是要取得一次性的經營主導權,且當初政策就是要引進民間策略投資人協助經營彰銀,現在金融政策方向也是如此,沒有時空背景不同的問題。
在彰銀經營權爭議背後,其實給大家更廣泛討論的空間,一是蔡總統對金融業未來發展的政策立場為何?銀行業要不要繼續整併?在金融科技浪潮襲來之際,到底政府的基本立場是什麼?蔡總統從當選迄今逾1年、就職逾8個月,彰銀爭議也提醒蔡政府,對未來金融監理必須有更多新思維。
台灣金融發展經歷幾個大轉折,一是在1991年6月27日,王建煊擔任財政部長時,開放銀行新設。從91年起有16家新設銀行,同時有中國信託等7家信託業者改制銀行,銀行業從寡頭壟斷進入戰國時代。
台新金併彰銀錯亂史 怎麼收尾?
眾多銀行為了衝刺業績,於是掏空企業、炒股、作假帳事件頻傳;到了97年出現本土型金融風暴,東隆五金、國產汽車、廣三、長億、安鋒等財團紛紛破產倒閉,銀行業成了最大受害者,平均逾放比超過8%,若加計紓困逾12%,這是李登輝總統、蕭萬長行政院長時代出現的慘況。
在一次金改前夕,台灣銀行業逾放比從九一年的1.1%到01年升高到7.7%,其中公營行庫是5.25%,民營行庫是8.47%。
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陳水扁總統在01至03年推出「一次金改」,即「二五八金融改革方案」,也就是在兩年內,將銀行壞帳比率降至5%,資本適足率拉升到8%。在那個艱困年代,扁政府共打銷銀行業1.4兆元呆帳。
為讓銀行業更具競爭力,阿扁總統又在04年10月20日總統經濟顧問小組會議後宣布「二次金改」,主要有4大目標:一是在05年底前,促成3家金融機構市占率10%以上;二是在05年底前,將12家金融機構減為6家;三是在06年前,14家金控公司整併為7家;四是在06年底前,至少促成一家金融機構由外資經營或在國外以限時、限量並限對象的方式為之。
台新金併彰銀就是二次金改下的產物,當時扁政府的初衷是想把彰銀嫁給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為達成淡馬錫入股,彰銀特別辦理現金增資私募14億股,這個策略投資人在增資後持股比率為22%,成為彰銀第一大股東,財政部及相關公股持股從22.69%降為17.7%;財政部並同意支持所引進之金融機構取得彰銀經營權,主導管理經營,強化彰銀體質、提升競爭力。
而彰銀併購案原是為新加坡淡馬錫量身訂做,沒想到吳東亮主導的台新金以365億元高價標下14億特別股,彰銀意外落到台新金手上,也種下後來馬政府不認帳的因果。在台新金搶下彰銀的最後一個會計年度,彰銀的不良資產高達692億元,不良貸款率7.77%,淨值只剩748億元,在三商銀中體質相對脆弱,於是在一銀、華南銀相繼改制金控,彰銀仍維持單純銀行體制,這是扁政府要把彰銀交給外資經營的初衷。如果沒有台新金的365億元救命錢,彰銀可能不會有今天。
若二次金改方向沒錯 未來怎麼做
但台新金意外標下彰銀,也讓彰銀充滿一連串驚嘆號。05年11月25日,台新金取得8席董事、3席監察人,彰銀成為台新金的子公司,但爭議仍未平息;06年國民黨掌控的立法院財委會要求停止台新金併彰銀;08年4月台新金在彰銀董事會提案限縮彰銀董監席次,彰銀工會表達反對;08年馬政府當家,14年財長張盛和搶回公股經營權,這就是台新金併彰銀的12年滄桑史。
扁政府時代,不管是一次金改或是二次金改,都對金融體制改革著力甚多。一次金改打銷呆帳、強化銀行業體質;二次金改以併購提升銀行業競爭力;但因涉及扁家收賄風波,加上銀行整併又以財團受益最大,於是二次金改全面遭到汙名化。
到了馬政府幾乎未見具體金融改革,大型金融整併也是馬前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完成的富邦併台北銀行,很多政治人物以魚翅宴企圖抹黑此併購案,不過這卻是罕見成功的併購案;台北銀行併入富邦金控,富邦金控市值5351億元,台北市政府占12.38%,如今市值有662.5億元;反觀當年整併未成的高雄市銀行,如今市值不過95億元,可見好的整併能為股東創造巨大利益。
這次彰銀董監改選背後,考驗民進黨執政思維,一是扁政府時代的二次金改,現在蔡總統接不接受?尤其是當年台新金併彰銀的公文是現任行政院長林全簽發,雖然公文上寫著林全部長公出、由次長陳樹代行,但這紙公文仍具法律效力,林院長如何面對當年財長時代留下的政策?
二是二次金改失敗後,台灣金融改革幾乎毫無進展,蔡政府團隊如何面對金融變局?中國已建構現代化的金融支付系統;第三方支付、Apple Pay,甚至金融區塊鏈,都像巨浪般直撲台灣,但我們很少見到財金官員有很好的論述及擔當,蔡總統對未來的新金融科技必須表態。
三是公股捍衛經營權,我們不反對,但捍衛官股的利益不能由既得利益集團分享,這些年國庫署卸任官員,不是出任銀行總經理就是董事長,這些年稅官大量湧入金融機構,假如公股捍衛經營權利益淪入特定財稅官員,成為他們享受高官俸祿的養老肥缺,這恐非國家之福。
這次吳榮義資政對彰銀經營權出面喊話,給大家很多思考點、值得蔡總統好好思考。假如二次金改提升台灣金融業競爭力的方向是正確的,那麼小英政府就不應忘掉初衷。
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9763&pg=3
(本篇著作及新聞,若有侵犯您的權益,請留言或通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