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軟趴趴,首相安倍的火線任務,就是要讓日人大膽花錢。他大刀揮向企業「同工不同酬」的積習,誓言斬斷「正職」、「非正職」界線,為的是拉抬薪資,刺激人民消費欲望,幫經濟活血通筋。
二○一七年三月,日本執政的自民黨代表大會極有可能延長安倍晉三的總裁任期,讓他可以在一八年續任首相,成為日本在二戰後在位最久的首相,安倍內閣也將成為最穩定的內閣。 但擺在安倍面前的一七年日本,仍將是個欲振乏力的疲軟經濟。 美國新總統川普的不確定性、中國經濟成長持續減緩、英國脫歐等外在環境的劇變,加上日本經濟成長步調仍緩,原訂一七年四月啟動的消費稅率提高計劃,延到二○一八年。 日本銀行也將通膨年增率二%目標達成的期限,從一七年中延後到一八年。 日本邁向經濟復甦的一大阻礙,就是消費者依舊看緊荷包,不願花錢。 日本第三季GDP較去年同期成長二.二%,優於市場預期的○.九%。但是,佔GDP六成的民間消費,只有微幅成長○.一%。 年輕人不安程度如三一一地震 瑞穗總合研究所資深經濟學家德田秀信對《Fortune》分析,「出口復甦,但民間消費和資本支出依舊疲軟,造成實際成長力道不如表面強勁。」 距離上次消費稅率從五%提高到八%,已經超過一年半的時間,為什麼日本人還是不敢花錢? 一六年六月,三菱總研的生活者市場預測針對三萬名二十到四十歲的年輕人調查發現,六成受訪者對生活感到不安,跟五年前三一一地震後的比例相當。 只是,他們擔心的不再是景氣低迷、工作難找,而是老了以後沒錢看病、沒錢吃飯。 因此,即便薪資收入增加,社會保險的各項支出也逐漸上升,年輕人還是心存疑慮,不敢任意消費。 除了對老後生活的憂慮,日本企業「同工不同酬」的長期積習,也是造成消費不振的原因之一。 正職、非正職 薪水差很大 六十二歲的後呂良子就是其中之一。 她原本在東京地下鐵旗下的商店工作。她發現同樣十年資歷,正職員工可領月薪至少二十二萬日圓(約七萬台幣),身為約聘員工的自己卻只能用時薪計,月薪只剩十六萬日幣。 「明明是同樣職場,工作內容也一樣,沒道理薪水差這麼多,」後呂良子因而告上法院,要求賠償。 八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才在內閣改組的記者會上說到,「實現同工同酬,讓『非正職(勞工)』這個詞在日本消失。」 主打同工同酬,為的就是拉高薪資,刺激消費欲望,開啟經濟成長的正向循環。 統計顯示,日本的非正職員工佔了整體勞動力的四成左右,但薪資只有全職員工的六成不到,遠不及德國的八成、法國的九成。 企業積習已久,改革深具挑戰 從打工、兼差到約聘,都是「非正職」的一種。 在許多國家,同工同酬已成自然。職稱和工作內容,就是企業用來決定員工薪資的主要條件。 但日本企業多半先區分正職和非正職員工。正職員工以職務輪調,作為培育人才的途徑之一。新進的正式員工多半掛著「綜合職」的職稱,在不同部門之間歷練。 只有非正職的員工,才會以職稱和工作內容來決定薪資多寡。要徹底打破疆界落實「同工同酬」,就成了日本企業的一大挑戰。 九月開始,日本首相官邸定期召開「工作方式改革實現會議」,包括在家工作、「同工同酬」都是討論主軸。 三年半前,日本才修正「勞動契約法」第二十條,明文規定正式職員和限期雇用的員工之間不可有差別待遇。 只是,差別待遇的判定見仁見智,怎麼在法律之外,鼓勵日本企業調整非正職員工的待遇,還需要時間。 未來一年,日本首相安倍會出什麼新招來打破正職和非正職員工的差異,刺激民間消費成長,將是一大看點。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787#sthash.zyOXozZG.dpuf
20161208/1007714/
(本篇著作及新聞,若有侵犯您的益權,請留言或通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