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9日00:02
作者:李永明(逢甲大學副教授)
功力深厚的經濟學家可以用很淺顯的文字解釋經濟學的理論,一般人就可以看得懂。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所寫的《21世紀資本論》,就用很簡單的數學公式r > g,來闡述他所看到的現象,r代表資本報酬率,g代表經濟成長率,當資本報酬率長期大於經濟成長率,財富分配就會走向趨異化,也就是貧富不均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他反對以馬克思階級鬥爭的革命方式來解決貧富不均的問題,而提出向富人課累進稅率的方式來解決。
以筆者的了解,提高累進稅率不單純是簡單的數學問題,而是複雜的政治問題。美國總統老布希在競選的時候說:「Read my lips, no new taxes」。結果任內還是加了稅,還被對手取笑「Read my hips, no new taxes」,後來連任也沒有成功,可見加稅是何其複雜與困難的政治工程,這是資本論沒有提到的第一個問題。
日昨皮凱提來到台灣演講,並和張忠謀與張安平等人座談,席間兩位張先生都極力反對過高的累進稅率,主張台灣的富人稅最高不能超過50%,可見增加富人稅的高難度!另外,前司法院院長賴英照,在與談中特別提到,憲法第143條明文規定,土地增值漲價歸公,但現行的做法,卻是漲價歸私,這也是台灣貧富不均的重要因素,但筆者特別注意到,幾乎所有媒體都沒有報導這個訊息,頗耐人尋味。
後來小布希上任,推行減稅政策,卻被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批評《減稅得利了誰?》,克魯曼認為真正得利者是前1%的富人。馬政府執政以來,遺產稅從50%降到10%,營業稅從25%降到17%,其實也是圖利富人,執政者為了討好富人,不但,沒有加稅反而減稅,這是《資本論》沒有提到的第二個問題。
同樣是探討貧富問題的基尼係數,很明確的告訴我們,0.4是個警戒線,超過0.4,貧富將趨向兩極化,容易造成階級對立、社會動盪。2012年香港的基尼係數已經達到0.537, 今年就算沒有佔中運動、雨傘革命,也有可能會因為貧富過於懸殊,而爆發社會動亂。而《資本論》沒有很明確的告訴我們,r是g的幾倍,社會就容易產生動亂?或者r > g與基尼係數之間的關聯,可以讓人民與政府提早警覺,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
皮凱提也曾提到,中國貧富差距的問題日趨嚴重,60%的財富集中在10%的人手中。但是他無法像《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書中所說,中國如果沒有採取廣納性的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中國經濟的繁榮恐無法持續;而《2014-2019經濟大懸崖》則認為,中國政府因為長期過度建設與驚人的房價,有可能造成近代史上最大的經濟泡沫。而經濟上的泡沫進一步會造成政治上的不穩定,中國茉莉花革命有可能遍地開花。
而亞當斯密那「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假設,認為人是理性的。但是諾貝爾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家Kahneman的《快思慢想》,及Akerlof與Shiller的《動物本能》則探討人類非理性的行為模式與經濟行為,很顯然的,皮凱提的r > g與課富人累進稅的理性思考背後,忽略了社會精英與富人階層等既得利益者,抗拒改革的非理性行為。
可貴的是皮凱提對分配不均的結構,與桑德爾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及Stiglitz的《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一樣,對不公不義的分配不均提出大肆批評,深具社會主義的人文關懷。他說《資本論》不單是經濟學也是歷史學,鼓勵大家從歷史的脈絡中,尋找解決貧富不均的方法。他也在結論中很謙虛地表示:「所有的結論本質上都很脆弱,值得質疑與論辯」。
筆者不是經濟學家,但我相信台灣大多數人都跟我一樣,對於台灣貧富不均、社會福利不公不義的分配大為不滿,筆者認為台灣每一個人都有權力要求政府公平正義的分配社會利益,讓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能享受經濟繁榮的果實,社會上的精英階層不要只躲在象牙塔裡尋求小確幸的生活,公平正義的理想要在行動中才能付諸實施,就像湯恩比在《歷史研究》中所說,社會精英要能回應來自各方面的挑戰!
資料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41119/508722/%E5%AF%8C%E4%BA%BA%E6%8A%97%E6%8B%92%E6%94%B9%E9%9D%A9%E6%99%82%E8%A9%B2%E6%80%8E%E9%BA%BC%E8%BE%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