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本報訊】

財政部長張盛和提出房地合一、實價課徵稅制改革方案,在向行政院長毛治國報告後,傾向於採取分離課稅,課徵實質交易所得17%的單一稅率、訂定五年的日出條款,並且對持有五年以上、總價在2000萬元以下的自用住宅交易給予免稅優惠,最終方案則仍待行政院裁決。

財政部此一方案,堪稱多年來最重要的稅制改革,擬議中的方案具有高度可行性,如能順利推動上路,將可建立一個透明、相互勾稽、誠實繳納,有利房市健康發展、最終合理貢獻稅收的房市交易制度,這將是中華民國土地稅制現代化的一個重大里程碑。我們期待行政院能夠儘速完成審核,送進立法院審議,早日開啟台灣房地產市場透明交易的新時代。

房地產是國人最重要的資產項目,根據主計處民國100年的國富統計顯示,總額新台幣187.4兆元的國民財富毛額中,土地與房屋占所有財富64.1%。也就是說,加總包括存款、股票、汽車、海外投資在內的國人財富總額,將近三分之二都是土地與房屋,因此房產交易對國人來說,絕對是最重要、影響財富變動最大的行為。

或許正因為房地產無可替代的重要性,政府對房地產買賣交易的稅制改革一直過度保守,至今的買賣、持有、土地增值稅等還停留在評定價格的老舊制度上。相對地,比重遠低於房地產的薪資所得、股票交易、汽車買賣,甚至海內外基金投資等,不論是交易稅或是所得稅早就已經全面電腦化,在透明、實價交易的基礎上進行課稅,這讓房產稅制猶如綁著辮子的滿清遺老,在21世紀全球網路化的時代顯得可笑、格格不入,更導致欺詐、扭曲以及治絲益棻的爭議。

近年由於房地產價格的高漲,引發前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主導的「打房」運動,藉著台北市政府對於房屋稅評定的權力,大幅調高台北市豪宅的房屋稅,同時社運團體巢運也將房產稅改革與抑制投機、保障居住權、貧富不均等公民議題連結,使得房產稅制的改革背負濃厚的社會改革任務。打房與居住正義的呼聲雖然很大,但是過度沉重的政治任務,卻讓房產稅制改革更難跨出第一步。

我們認為,應該回歸到「平常心」來看待房產稅制改革,首要的工作就是讓層層疊疊、透明黑箱、無法預估的老舊房產稅制,重新「稅制都更」。我們相信,一個簡潔、全民都可以計算、透明化的房產稅制,就是房產稅改革的首要目標。也就是要建立透明、買賣雙方與課稅的政府都能遵守、在實際交易基礎上運行的房產交易所得稅。

也正是基於透明、簡潔、可預測的原則,房地產交易所得稅採取分離課稅、且採17%的單一稅率,就具有高度可行價值。

我們支持分離課稅,是有具體的數據做為依據的。主計處國富統計所揭示的,房地產高居國人財富的64.1%,房屋買賣的所得,動輒超越所有薪資與他項財產交易所得;另外根據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的統計,我國有97.4%、總數高達551萬的納稅戶,都落在綜合所得稅率20%以下的級距,551萬戶加總繳納1057億元綜合所得稅,平均每戶才繳不到2萬元。

因此,如果將財產交易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稅,則幾乎所有買賣房屋的民眾,都將面臨綜合所得稅大幅升高、產生嚴重的加稅衝擊。我們客觀來說,社運人士主張將房產交易所得併入綜合所得,並且採取累進課稅的主張,將導致對所有中產階級加稅的後果,根本不可行。

另外,對於17%分離課稅稅率的批評,認為將會輕縱富人與炒房者,但是相對於現制的土增稅與房產交易所得稅,以房地合一與實價課稅作為基礎的17%,對於高價、高獲利的豪宅,顯然可以課到更高額的稅收。

再者,三年前政府用奢侈稅來回應民眾對於豪宅炒作的指責,雖然博得政治正確的虛名,卻是空有面子、沒有裡子的虛工。根據到去年第三季的統計,奢侈稅上路滿三年,不動產部分核課僅1萬9千件,累計三年的稅收才120億元,平均每件課稅金額63萬元。奢侈稅看似兇悍,卻是對於市場正常交易的扭曲,限制交易的負面效應遠遠超過稅收的貢獻,造成房地產業者、仲介的商業損失,恐怕遠遠超過120億元的稅收。因此在房產稅改推動的同時,終結虛有其表的奢侈稅,也是正辦。

我們支持財政部推動「房產稅制都更」,將陳年老舊、還在綁辮子時代的制度徹底翻新;我們也呼籲土地建築開發業者、房屋仲介業、社運團體,以及幾乎人人有屋的全體國民,體認「透明、簡潔、可預測」的房地產交易所得稅與持有稅制,才是有利於房市健全發展的基礎。正如同張盛和部長所說,我們正在推動104年來最重要的稅制變革,如此重要的機會,一定要好好把握!

(本篇著作及新聞,若有侵犯您的權益,請留言或通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官逼民反人民當家 的頭像
    官逼民反人民當家

    官逼民反_人民當家

    官逼民反人民當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