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滾愈大
【廖珮君、王立德╱台北報導】兆豐銀遭美方裁罰鉅款案,名嘴再扯連襟,中央銀行再度跳出來澄清;而整件案子到底誰該負責?金管會主委丁克華指出,美國紐約州金融署(DFS)是去年2月金檢兆豐銀紐約分行,查出洗錢防制疏失,當時「管理階層需有較多責任」,似乎暗指當時兆豐銀董事長蔡友才應負全責。
名嘴周玉蔻於政論節目爆料指稱「兆豐案」與2011年在兆豐商銀紐約分行擔任經理鄭智文有關,且鄭也是央行總裁彭淮南連襟,央行3點回擊名嘴質疑。第1、鄭智文並非彭淮南連襟,而是遠親;其次,鄭智文早在45年前,即1971年便考進兆豐銀的前身中國銀行;第3,鄭智文早在2011年5月就調回台北服務。
也就是說,鄭智文考進中國銀行時,彭淮南才剛進央行,在經濟研究處服務,而兆豐遭DFS裁罰,是2013、2014年疑似洗錢交易未申報,當時紐約分行經理已非鄭智文。
金管會已約談28人
另金管會調查兆豐銀案,共約談28位相關人士,其中詢問蔡友才就高達41個問題。丁克華強調,若可依照國內資料、去確認行政上疏失,將在9月底前「分批」公布行政處分的結果,處分對象包括個人和兆豐銀。
依金管會資料顯示,兆豐銀共錯過3個黃金補救時間,1是DFS去年2月金檢兆豐銀紐約分行,當時兆豐銀未派高層與會,2是去年10月美國聯準會來台拜會兆豐銀,提及DFS恐祭出處分,3是今年2月兆豐收到金檢報告時。
丁克華說,金管會對兆豐銀案,採國內約談、和國外金檢雙頭並進;1是國內約談部分,共約談28人,包括蔡友才、各董事等,每個人說詞都要再根據兆豐銀紀錄資料做交叉比對,做個人責任上的釐清。2是國外金檢,金檢局赴紐約和巴拿馬做金檢,預定15日返台,金檢資料還須和國內資料相互比對。至於蔡友才已退休如何究責?丁說,金管會對歷屆董事長,都有行政上的督導權力。
嚴控網路交易認證
兆豐案雪球愈滾愈大,到底誰該負責?外界點名當時的金控董事長蔡友才、總經理徐光曦,甚至是當時的金管會主委曾銘宗、銀行局長桂先農。丁克華昨說,美方是在去年2月去金檢,當時徐光曦早已離開兆豐金,但該負何種責任會查清楚,金管會不會包庇誰或不查誰,不須過度臆測。
至於曾銘宗和桂先農責任,丁克華說,需要釐清當時是否知情,而去年美國聯準會來台拜會金管會時,是銀行局副局長接見、也沒談及兆豐案。
受到兆豐銀案影響,金管會昨預告電子支付機構相關草案,又重新嚴控網路交易的身分認證,並將要求電子支付機構實施「實名制」的時間,配合洗錢防制評鑑,提早到2017年9月底,較原先草案提早了15個月。
兆豐銀遭美重罰 央行、金管會反應
央行:名嘴爆兆豐案與2011年在兆豐銀紐約分行擔任經理鄭智文有關,且鄭也是央行總裁彭淮南的連襟。央行否認
金管會主委丁克華:
◎約談蔡友才41個問題、兆豐董事11~12個問題,須互相比對,2015年後兆豐銀管理階層須負較多責任
◎追究時任銀行局長桂先農責任→美國2015年2月金檢兆豐銀紐約分行,桂2014年就離開銀行局
◎追究時任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責任→美聯準會2015年10月來台,是銀行局副局長接見,且沒談及兆豐銀
◎兆豐案影響→網路交易控管嚴格,電子支付機構「身分認證」轉嚴
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160907/37373628/%E5%85%86%E8%B1%90%E6%A1%88%E7%A9%B6%E8%B2%AC%E4%B8%81%E5%85%8B%E8%8F%AF%E6%9A%97%E6%8C%87%E8%94%A1%E5%8F%8B%E6%89%8D
(本篇著作及新聞,若有侵犯您的權益,請留言或通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