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過去高教擴張、近期少子化衝擊的影響,近年來的大學師資有高齡化危機,數據顯示,2004年大學教師的主要族群為40至44歲,但到了2013年轉變為45至49歲,等於老化了5歲,學界憂心,這種現象將不利我國創新動能的持續發展。
國研院政策中心指出,政府於1994年推動高教改革,當時台灣的大學院校共58所,2004年已達145所,專任教師人數由原本的1萬6949人,翻3倍成長至4萬4787人。
然而,近9年來,全台只增加了2所大學,專任教師僅增加3164人。國研院副研究員王宣智分析,高教擴張時期造成大學教師人數在短期內大量補充,之後就接近停滯,另一方面,近年來少子化導致大學招生生源減少,進而影響年輕教授的聘用,台灣整體教授年齡老化。
國研院助理研究員張于紳指出,2004年時,大學教授、副教授及助理教授主要年齡族群為40至44歲,50歲以下占全部教師的77.6%,但到了去年,轉變以45至49歲為主,50歲以下的比例降至56.4%,降幅超過2成,等於老化了5歲。
進一步來看,大學教授去年的平均年齡是55.2歲、副教授51.1歲、助理教授則是44.6歲。
對比日、韓兩國,張于紳表示,韓國在近年來推動生師比的降低,助理教授44歲以下的比例穩定,至於日本教授的平均年齡雖然比台灣老,但各年齡層教授的波動維持穩定,反觀台灣的波動大,尤其是台灣44歲以下比例在過去10年顯著下降,政府必須正視。
國研院呼籲,教育部應該透過調降生師比,從目前21.6降至2023年的16.2,並加強招收外籍生,同時藉由制度鬆綁,實行彈性退休計畫,提升大學教授的流動性。
教育部政務次長陳德華回應,降低生師比必須考量經費來源,在目前學雜費難以調漲的情況下,確有困難。不過,教育部、各大學積極招收外籍生,已從2008年3萬人增加為去年7.8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