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今年兩度站上9,500點之後,最近一個月價跌量縮,股價跌了超過500點,成交量也萎縮至700億元,有些證券業者將之歸咎於明年初即將上路的證所稅大戶條款,造成大戶資金外移,股市動能減弱,因而要求財政部取消該項條款。

證所稅大戶條款究竟應否取消,其實可從三個面向分析。一是台股最近下跌是否為台灣獨有的嚴重現象?二是台股下跌主要是國內因素還是國際因素所致?三是如何證明尚未上路的證所稅大戶條款影響最大?

其實,回顧台股自9月以來走跌,最主要還是反映美國10月可能升息,美元走強,帶動國際資金自亞股暫時流出所致,尤其占台股存量占比高達35%、流量約25%的外資連續賣超,加上阿里巴巴美國上市吸金、滬港通等也對資金外流產生影響,是2004年以來外資第二長賣超記錄,當然造成台股下跌。其他亞股也一樣,例如澳、星、韓等國股市也是受到外資撤退影響而跌跌不休,跌幅甚至超過台股。今年前九月,台股仍上漲5%以上,在各國股市中排前五名,以此表現來看,台股最近的修正並不是非常嚴重。

因此,台股最近下跌並非獨有現象,而且跌幅也不是最大,可說是國際因素影響最大所致。

至於證所稅大戶條款是否也產生雪上加霜的影響,這可從證所稅未上路即修訂的過程看出梗概。

猶記得前年通過證所稅復徵之後,股市動盪不安,政府被迫在102年7月10日修訂證所稅,取消原先8,500點以上的課徵門檻,使一般散戶均免徵證所稅;原先民國104年起新增售股金額達10億元以上的「大戶條款」,也放寬改採「設算為主、核實為輔」,就其超額部分設算證交所得並分離課稅,只繳交千分之一的證所稅,未達10億元者,證所稅仍為零,大戶也免於被查稅的疑慮。

此一修正,當時還被社會團體批評為虛有其表,門檻太過寬鬆,然而股市也從當時的8,000點左右扶搖直上,漲到9,500點,顯示台股已經擺脫了證所稅的陰影。因此,業者將股市動能減弱歸責於證所稅的大戶條款,只能說「時機上」或許有點牽連,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證券業者應該拿出具體的數據,解釋股市大戶的證所稅稅負如何因為大戶條款而明顯加重,且比鄰近國家高出許多?最近資金外移至哪些國家地區?是國際因素還是國內所致?財政部的其他租稅措施,包括富人稅、營所稅扣抵稅率減半、綜所稅最高稅率調高至45%等等,是否也是影響因素?最近中實戶、大戶或持股成本較低的上市櫃公司董監事賣股,是否為避免占去明年10億元額度的一次性調節措施,還是出去就不會回來?要有說服力,才能爭取社會各界支持。

無論證券業界所提的論述為何,由於證所稅好不容易上路,且已經修訂過一次,現在實非大戶條款廢止的時候,否則法律的安定性破壞無遺,也增添股市的不確定性,更在稅制公平方面難以交代,兩全之計還是讓大戶條款付諸執行,等實施一段期間後,有充分的資料研判其衝擊之後,再決定大戶條款是否存廢才是正辦。

因此,我們支持行政院江院長最近的宣示,在不修法的前提下,由主管機關研提振興股市措施,包括「擴大資券互抵額度」、「放寬外資借券交易限額」、「擴大融資成數」、「現股當沖標的擴大」、「提高整戶融資融券額度」、「放寬信用交易資券互抵額度」等,看看是否有成效,若仍有侷限,再做通盤考量。

最後,我們仍須提醒財政部,在稅制的設計上,應考量台灣小型開放經濟體系的特性,若太重視公平而使資本的稅負加重,會造成資金外逃的問題,反而無以實現公平的目標。因此,財產稅的改革反而比證所稅更有正當性和急迫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官逼民反人民當家 的頭像
    官逼民反人民當家

    官逼民反_人民當家

    官逼民反人民當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